古代国家与近代国家的统治合法性差异
从统治合法性的角度来看,古代国家与近代国家之间的根本性差异其实是非常显著的。古代的君主通常会声称,他们的统治权力是由神灵赋予的,换句话说,君主是“天命所归”。而进入近代后,无论是君主制、共和国,或是其他政体形式,普遍的共识是:统治者的权力源自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国家主人。
一、古今之变
展开剩余87%那么,从“君权神授”到“主权在民”,这种转变算不算历史的巨大进步呢?答案是肯定的!然而,进步有时伴随着新的问题。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过,古代社会以“君权神授”理论为基础,尤其是多民族的大国,容易形成统一的政权。试想一下,如果有几个不同文化、语言甚至宗教信仰的民族,如何实现统一?答案就在于信仰同一个宗教,认同同一个神的意志,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来自神的赐予。这样一来,这些不同的民族便容易凝聚在君主周围,自愿为其效力。
然而,随着“主权在民”思想的传播,情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首先,过去基于“君权神授”的君主会被推翻。其次,新国家的建立迫使人们思考“人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如果我们说统治者的权力源于人民,那么界定“人民”就成为了新的难题。为了避免无限扩大“人民”这个概念,近现代的国家普遍将民族作为界定人民的边界。民族主义由此兴起,并成为近现代国家的核心理念。这也是很多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古老文明,在近现代化转型中面临困境、甚至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近代化确实激发了民族主义,这一点在我前几期的视频中有过详细的分析。今天再提这一点,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华夏文明如何经历了类似的历史进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晚清史中的一些疑惑和谜团,也能通过清晰的逻辑找到解答。
二、合法性
如果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看,清朝对于西方列强的反应,并不算完全迟钝。洋务运动的发起时间为1861年,比日本的明治维新还略早。到甲午战争时,清朝已经在引进近代工厂和设备上取得了不少进展,虽然进展相对缓慢,但也确实有了成效。
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个疆域广阔、资源丰富的大国,会在面对一个相对较小的邻国时败下阵来?一些人可能会归结为清朝的自大和顽固。的确,洋务派的改革常常被守旧派阻碍,最终未能改变大清的命运。有些具体的案例直到今天仍被当作笑话来谈论。比如,有的大臣反对修建铁路,认为它会扰乱祖先的灵魂;有的则认为电报不过是多此一举,驿递足够了。
然而,站在后人的角度,这些言论是否显得过于荒谬?难道这种反对就代表着顽固派全然不知改革的必要性吗?事实上,顽固派并非完全愚昧,他们也在睿智地审视世界。很多时候,正是他们对近代化的深刻理解,才使得他们坚决抵制那些可能颠覆传统秩序的改革。
理解这一点,就需要回到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讨论。作为中国古代最后的帝制王朝,清朝的统治合法性并不单纯基于军事胜利和天子的“神圣血统”,而是建立在多元文化和多法统的基础上。清朝治下的民族众多,传统、信仰各异,如何统一管理成了一个难题。清朝通过不同的政治手段,使得各地人民都能够感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同感和合法性。例如,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分别采取了适应不同民族的政治手段,甚至在西藏和蒙古地区扶持当地宗教和文化,以此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看似复杂的局面,实际上清朝的统治模式可以归结为一个“多元一体”的战略:即通过多种信仰、多种身份的叠加,使得一个帝国在众多文化和民族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三、守旧派
既然清朝的统治合法性和多元文化是息息相关的,那我们再来审视洋务运动中的顽固派,是否真如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冥顽不灵”?事实上,很多顽固派人物如刘锡鸿,虽然表面上反对改革,但他们对西方的知识和文明有着深刻的了解。比如,刘锡鸿在与洋务派的斗争中,提出了对西方经济模式的批评,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清朝的封建体制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刘锡鸿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他意识到,如果清朝开始实施现代化工业化改革,那么传统的官僚地主阶级将无法继续维持他们的社会地位,甚至儒家法统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正因为如此,他对现代化的恐惧也有其合理性。而另外一些守旧派,如倭仁,则进一步指出,如果过于依赖西方的技术和思维方式,最终可能会摧毁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文化根基。倭仁在《筹办夷务始末》中的表态,虽然偏激,但也反映了他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排斥。
这些守旧派的反对,虽然站在现代的视角看起来十分保守,但他们的思考其实揭示了中国在面临西方强大压力时的文化和制度困境。面对这一巨大变革,守旧派的抵抗不仅仅是因为“愚昧”,而更多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即将到来的社会动荡和传统文化的断裂。
四、清末新政
理解了这些背景后,我们再来看清末的新政,就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这些改革措施会最终走向失败。洋务运动时,清朝政府对留学和报纸的态度非常谨慎,甚至采取了严密的管控。然而到了清末新政时期,朝廷在压力下终于松开了管制,开始鼓励和支持留学。然而,这一过程中,很多留学生最终加入了革命组织,成为新一代的进步力量。
在军事改革方面,虽然朝廷尝试通过新军建设来增强国防,但这些新军不仅仅是训练士兵,还会让士兵接受新的思想和教育,逐渐脱离了传统的忠诚体系。结果,新军成了清朝的掘墓人,甚至在推翻清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来说,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中的改革,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清朝无法有效转型为现代民族国家,最终这些改革未能挽救帝国。相反,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革,最终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导致了清朝的解体。
发布于:天津市胜亿配资-正规股票配资平台官网-股票配资大盘-专业实盘配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